题目1(选择题:2.00)
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、骨锥,陶制和石制的纺轮,可推断出半坡人 A. 会制作玉器
B. 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. 主要种植粟
D. 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题目2(选择题:2.00)
老子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孔子提倡“为政以德”,墨子主张“兼爱”“非攻”,韩非强调“以法治国”。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. 推崇西周制度 B. 支持兼并战争 C. 解决社会问题 D. 追求精神自由 题目3(选择题:2.00)
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,商鞅被害,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。这说明商鞅变法
A. 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.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. 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. 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题目4(选择题:2.00)
汉武帝元朔二年(公元前127年)至汉成帝永始三年(公元前14年),梁国按朝廷命令共分出十七个侯国。朝廷的这种做法 A. 废除了郡县制度 B. 增强了地方势力 C. 导致了西汉灭亡
D. 削弱了诸侯实力 题目5(选择题:2.00)
假如你是《清明上河图》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,你可能做的事情是 A. 欣赏蹴鞠表演 B. 观看京剧演出 C. 购买《红楼梦》 D. 品尝烤红薯 题目6(选择题:2.00) 下列选项中,对应正确的是
A. 张仲景——“医圣”——创编出了“五禽戏” B. 杜甫——“诗仙”——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 C. 毕昇——发明活字印刷术——推动人类作战方式的巨大变化 D. 宋应星——《天工开物》——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 题目7(选择题:2.00)
郑和船队到达各国,先会见当地国王,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,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。郑和航海期间,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,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。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A. 规模浩大
B. 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. 时间跨度长
D.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题目8(选择题:2.00)
按下面图示的编制思路,其空白处应为
A. 废除丞相制度 B. 设立“三司”
C. 设立锦衣卫 D. 实行“八股取士” 题目9(选择题:2.00)
“6月3日,实行销毁,先于虎门海滩,掘池引水,撒盐成卤,将鸦片剖切抛入泡浸……然后放入大洋,历时二十二日。”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. 虎门销烟 B. 太平天国运动 C. 甲午中日战争 D. 新文化运动 题目10(选择题:2.00)
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,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命调时间 1858年4月 1858年12月 1859年4月 1860年5月 A. 第二次鸦片战争 B. 戊戌变法
C.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. 辛亥革命
题目11(选择题:2.00)
下列是历史兴趣小组给下图拟定的标题,合适的是
调出地 京师 吉林 黑龙江 宣化镇 调入地 大沽 大沽 天津 大沽 兵数(名) 2000 1000 1000 1000
A. 洋务运动示意图
B. 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示意图. C. 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 D.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 题目12(选择题:2.00)
蒋介石说:“(朱毛红军)窜川南时,对人民毫无骚扰,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,每取一头,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。”据此推断 A.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B. 红军纪律严明有利于赢得民心 C. 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D.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题目13(选择题:2.00)
“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,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,中国的民主化、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。”这场“社会大变动”是 A. 土地改革运动 B. 农业合作化运动 C. 人民公社化运动
D.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目14(选择题:2.00)
下图反映了2013一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情况,这体现了我国
A. 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B. 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C.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. 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题目15(选择题:2.00)
胡夫金字塔修建时至少有10万人参加,花费了20年时间,意味着要对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和调用。这说明古埃及 A. 文明走向衰落 B. 成为强大封建帝国 C. 外族入侵严重 D. 国王权力至高无上 题目16(选择题:2.00)
古巴比伦王国与拜占庭帝国的相同点是
A. 实行森严的种姓制度 B. 统治中心位于地中海中部 C. 疆域跨欧亚非三大洲 D. 颁布维护统治的成文法典 题目17(选择题:2.00)
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一致赞同了马克思、恩格斯所阐述的原理,并委托他俩起草宣言,1848年宣言正式出版。该宣言 A.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B. 导致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 C.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. 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题目18(选择题:2.00)
下图是苏联1928——1937年集体农庄数量变化图。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
A. 新经济政策实施 B. 农业集体化运动 C. 经济大危机影响 D. 戈尔巴乔夫改革 题目19(选择题:2.00)
下面是“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”知识结构图,其中内容正确的是
A. ① B. ② C. ③ D. ④
题目20(选择题:2.00) 漫画反映了
A. 德国分裂 B. 欧洲联合 C. 东欧剧变 D. 苏联解体
题目21(综合题:8.00)
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,对七个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,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:
(1)请补全笔记一内容。(2分)
(2)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,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。(6分)
题目22(综合题:8.00)
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“中外历史人物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,以下是他们收集的人物图片所组成的人物图谱:
(1)请从图中任选两位历史人物,分别简述其突出贡献或主要事迹。(4分) (2)请在上面人物图谱中增加两位为我国“两弹一星”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(只写人名),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(4分)
题目23(综合题:10.00) 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 材料一
(1)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,写出与美国人口增长相关的历史事件。(2分)
材料二 1913-1920年欧洲部分国家的总人口(单位:百万人) 国家 俄国 德国 奥匈帝国 法国 英国 1913年 175.1 66.9 52.1 39.7 45.6 1920年 126.6 42.8 —— 39.0 44.4 ——摘编自【英】保罗·肯尼迪《大国的兴衰》
(2)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,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。(4分)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后,世界人口进入了有史以来的第三次加快增长时期。1950-1975年,世界人口增长了15亿,其中12亿在发展中国家。这与发展中国家新独立后政治、经济、社会条件的改善、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关。
——摘编自吴于廑、齐世荣《世界史·现代史编》
(3)根据材料三,概括1950-1975年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。(2分)
(4)综合上述材料,归纳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。(2分)
题目24(综合题:14.00)
利用多种课程资源,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感悟历史。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 【历史报刊】 材料一
(1)结合所学知识,指出材料一中江西学生运动声援的历史事件,(2分)并谈谈你对江西学生运动的认识。(2分) 【历史文献】
材料二 这次北伐入湘、入赣,得民众之援助极大,尤其是江西方面,农民参战更为踊跃。如攻新喻(令新余)时,北伐军已不支,农民(约二百人)用土炮逐走敌人,北伐军遂得冲上……攻入南昌,退出南昌,皆得农民之助力不小,不然,北伐军之损失更大。此外,如一路之送茶送饭,觅渡肩挑,或代觅米粮等,则到处如是,给北伐军以种种便利。
——摘自《中央局报告》(1926年12月5日)
(2)根据材料二,概述江西农民在北伐战争中所起的作用。(2分) 【历史绘画】 材料三
何孔德《井冈山会师》(油画)
(3)请结合史实,简述图中反映的历史故事。(要求:语言简洁,观点正确,思想健康)(4分) 【历史年表】 材料四 时间 事件 1954年7月 国营320厂制造的第一架“雅克-18型”飞机升空飞行 1954年12月 南昌柴油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分(30匹马力)移动式空气压缩机 1955年7月 江西省内第一个重点火电工程——南昌发电厂开工建设 1955年11月 江西省重点工程——乐平钟家山煤矿新建的竖井正式投入生产 (4)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,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。(2分) (5)综合上述材料,谈谈你的历史感悟。(2分)
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,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